Chore ko

掙脫心靈風暴

身心靈

掙脫心靈風暴

當懷疑遇上信任:一場心靈的過山車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挑戰與考驗,其中最讓人頭痛的一環莫過於當懷疑遇上信任。這種心理狀態,就像是一場無形的心靈過山車,讓我們在質疑與相信之間來回掙扎,尋找著那條看似不確定的路程。 一、為何會懷疑? 我們會產生懷疑,是一種出於正常反應,是人心深處的一種防衛機制,它源自於對未知的恐懼與對安全感的渴望。當我們置身於一個陌生或不確定的環境時,心靈便會自動啟動這一種機制,試圖通過質疑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這種情況在社交關係、職場環境或是個人決策中尤為常見。例如,當我們與新朋友相處時,會因為不了解對方的底細而產生出懷疑;在職場上,面對複雜的利益衝突關係時,也會因為擔心被背叛而心生疑慮;在個人決策上,則可能因為過度分析而產生自我質疑。 二、心理掙扎 當懷疑與信任發生衝突時,我們的心靈便開始了一場無形的博弈。一方面,理性告訴我們應該相信眼前的這個人或事,因為在過中相處他們的處事對人並無不妥;但另一方面,感性卻像無理般的小孩在暗暗提醒我們要小心為妙,因為人心隔肚皮,萬一……這種無理既假想就由此而生,制造出自我內心掙扎讓我們疲於奔命

By Chore ko
改變得難?時間不夠?或只是夢?

身心靈

改變得難?時間不夠?或只是夢?

偶然,你有沒有聽過身邊的朋友常常不經意地說:「我老了,要改變沒可能了」,但其實比較好笑的現象,就是不論任何年齡的人,都會說出類似的話。使我開始思考及探索,說出這句話的人,究竟是一種習慣?或是給自己不改變的借口?又或是心態的投射?這句話就好像一句魔咒,深刻地印在我們的腦海中。 有一天,我不經意走進一間書店。突然,看到其中一本書吸引著我的眼光,這書面寫著「一切都來得及改變」。當下這句話像與我對話一樣,但很快心裏又反問自己人到中年,真的能來得及改變嗎?「一切都來得及改變」這句話看似簡單卻隱藏著深具意義的力量,它觸動了我思維神經,也打開了我看待視物的格局。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感覺,既不滿於現在,郤有鼓蠢蠢欲動想改變自己想法。而我就是處於這個情況,當刻這句話即時有如雷擊般打入我心,鼓勵我要向前的動力、給予我希望與勇氣。讓我深切感受到改變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依稀記得書中,作者以平易近人的筆跡,敘述了他從一無所有到取得成就的心路歷程。作者年少時期,成績在同班中並不算出眾,長大後到社會工作又沒什麼方向,只做一個平凡無奇的小職員,甚至被人認為是無所成就的人。但他卻從沒放棄對

By Chore ko
提升表達情感的藝術治療

藝術

提升表達情感的藝術治療

其實在我們身邊,只要多加留心觀察身邊啲事物,你就會發現,我們處處都在被「藝術」 的氣氛圍繞着。今次是小篇初次接觸藝術治療。第一堂已帶給我很大的新鮮感,及開啟了我對藝術的視野。在過程中我心裏有一個疑問,就是「治療」病人不是醫生才可以嗎?怎麼會有社工、專業人士、教師都會參與呢?之後,我嘗試找尋一些書本,好讓我了解更多有關藝術治療的資訊,並用我有限度的知識與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對藝術治療有興趣的你,有一點點基本幫助和了解。 藝術治療的歷程 最早期的藝術治療,可追溯至希臘時期,當時的醫生認為藝術創作能夠幫助人們緩解身心的緊張與痛苦。然後,隨著時間的演進,藝術治療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正式的治療方式。尤其在歐美國家,更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心理疾病、精神創傷等領域。 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藝術治療開始受到各國專業服務機構的關注與研究。許多心理學家、醫生與藝術家開始共同探索藝術在治療的潛力,並將其應用於各種不同的治療情境中。他們發現透過藝術創作,如繪畫 、音樂、話劇、手作等使患者們更能夠表達內心深處的感受與情緒,進而達到治癒的效果。 二十世紀中期以後,藝術治療在歐美等國家的醫院、學校

By Chore ko
DIY 烘焙

手作

DIY 烘焙

生活總是重重覆覆的,每天只是如常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種疲累感使得連假日也沒心情逛街。平常不會烹飪的我,今天突然心血來潮想試試烘焙蛋糕,來滿足一下自己的手癮。完成課堂後,我在好奇心驅使之下與老師談起他對烹煮的心路歷程,我才發現原來對於一個熱愛烘焙的手作人來講,在每一次制作蛋糕時,老師形容彷如做一件精緻的藝術品一樣。我即時想到烘焙師就像一個畫家以麵粉為筆,調好色的奶油為顏色,在焗爐這座畫廊裏給人欣賞,每一筆細心地繪製出屬於自己心意的蛋糕。老師接繼再說:在制作蛋糕的過程中,心裏充滿着期待與不確定性,就好像一艘船邁向未知前路的那種神秘與挑戰。老師說,但在嘗試無數次失敗的經驗中,讓他最深刻地體會到要隨心所欲做出自己感滿意的蛋糕,要經過一段沉悶且要有耐心並細心的堅持。 從老師分享的表情中,我看到他從心而發的那份對烘焙流露出的熱情。我親身在制作過程中,也同樣感受到,當看見蛋糕在焗爐裏,由麵糰開始漸漸發漲成蛋糕底餅底時,我的心情既興奮又覺得神奇。而那金黃色的外皮襯托着蛋糕的香氣正充滿着課室時,這刻我覺得一切的努力也都值得了。 烘焙是人類懂得生火煮食以之後,是較古老而充滿樂趣的藝術

By Chore ko
你是高敏人嗎?

身心靈

你是高敏人嗎?

什麼是高敏感人? 高敏感人(Highly Sensitive Person, 簡稱HSP)這個詞彙源自於美國心理學家伊韋塔·卡利博士(Elaine Aron)的著作《高敏感人》。卡利博士發現,有相當一部份人在生活中對於環境刺激的感知比常人更加敏感和深刻,這些人就是高敏感人。他們的感官處理系統比一般人更加靈敏,對於聲音、光線、氣味、味道、情感等刺激的感知更加細緻和深入。 高敏感人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 過度處理信息:他們的大腦過度處理環境中的信息,導致他們對於輕微的聲音或光線變化都有著很強的反應。這也使他們對細節的注意更加專注,往往能夠發現常人錯過的細節。 2. 情感深度:高敏感人的情感體驗比常人更加深刻和細緻,他們能夠對他人的情緒產生共鳴感,但也可能因為過度沉浸在他人的情緒中而感到困擾。 3. 強烈的內省力:他們有強烈的內在駕駛力,常常會花時間做內心思考和反省自己的感受和行為。這也使他們對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有著極高的認知能力。 4. 需要獨處時間:因為他們對環境刺激的敏感度較高,所以他們需要更多的獨處時間來“充電”和恢復精力。獨處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避風港”

By Chore ko
淺談手作藝術的起源與種類

手作

淺談手作藝術的起源與種類

在現今社會中,我們常常被科技與數據所圍繞,卻忘了寧靜與沉穩的時光。手作藝術,則是這樣一種能夠讓我們放慢腳步、重拾回傳統的手藝藝術的樂趣。從古至今,手作藝術不斷被演變及前進發展,並成為了一種具創作性的藝術形式。本文將帶您走進手作藝術的起源與種類,並談談手作帶給我們的好處。 一、手作藝術的起源 手作藝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當時沒有這麼多家庭用品,人們為了滿足生活需求,只有自行製作家品。例如,古埃及人利用手藝製造出精美的傾斜器、陶器與紡織物品;中國人則在手藝上達到了另一種境界,如繪畫、雕刻、剪紙、絲綢製作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都已經由機器代替,手作藝術逐漸從實用性轉向藝術性,成為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手作藝術達到了再進一步的新演化。當時的藝術家不僅在牆上畫畫、用石木雕塑並展現在建築上,讓藝術的領域展現出非凡的技巧。這一時期的手作藝術品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還常常被視為珍貴的物品,通常用來賜予皇室人員或教會,成為了有權力和地位的人仕象徵。 二、手作藝術的種類 手作藝術的種類繁多,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金工手作:包括製作金飾品、銀器等

By Chore ko
氣候變化,地球叔叔重病啦,人類火速救緩

生活

氣候變化,地球叔叔重病啦,人類火速救緩

氣候變化,這個讓全球人類頭痛不已並討論多年的議題,簡直就是現代版的「災難片」大雜燴!它不僅讓我們的地球變得越來越熱情如火,還讓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越來越尷尬。這位「不速之客」到底對全球有多大的影響呢? 氣候變化讓我們的氣溫像坐上了火箭一樣直線上升。夏天變得熱得連豬都開始學會游泳,冬天則是溫暖得讓人懷疑人生。這樣的極端氣候,對農作物來說簡直是「烤」驗啊!農夫伯伯們辛辛苦苦耕種的田,現在卻成了烤麥田,收成大大減少,這真可讓他們欲哭無淚啊! 氣候變化還讓我們的海洋變得像極品湯匙般熱燙。海洋溫度上升導致珊瑚白化、海平面上升,對海洋生物來說簡直是場浩劫。海洋裏的魚兒們都開始不滿了:「這麼熱的湯匙,我們怎麼生活啊?!」 氣候變化並不只是會影響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或動物的影響更是嚴重。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災禍頻頻發生 。如龍卷風 、洪水、乾旱等。例如:最近發生在美國加州大山火事件,都是因極端天氣的乾旱而引起,讓許多國家的居民,生活變得艱越來越困難。這些事件不僅會損壞我們的基礎設施,還會導致大量人數傷亡和財產損失。想想看,當你正準備在颱風過後大吃一餐時,突然發現家裡的電力

By Chore ko
好好說話,語言是有力量的。表達情緒,而不是帶着情緒表達..

生活

好好說話,語言是有力量的。表達情緒,而不是帶着情緒表達..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不同人相處時,經常會出現說話上的謬誤,導致溝通及關係出現問題。在這個講求快速效應的社會裏,回覆訊息要快、行路要快、食飯也要快……讓我們的情緒無法得到整理。當情緒不斷被自我壓抑底下,我們開始失衡,連說話也帶有許多負面情緒。那麼,怎樣學習成為一個不容易帶負面情緒說話的人呢? 《聖經》中有一句話:「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這句話源於雅各書(參見《聖經·雅各書》第1章第19-20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我們聽到某件事情時,我們可選擇先快速地聽取對方的說法,當想要發表意見或採取行動時,則不要回應得太快,而是耐心慢慢地整理、思考,再慢慢審慎地說出並處理。這種態度能幫助我們在決策時更加理智和穩定。 首先,「快快地聽」是一個好建議,強調了在溝通中要積極聆聽和主動理解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不同的觀點和意見的人。如果我們能夠學會快速地聽取對方的說法,並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理解其問題和難處,那麼我們就能夠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全貌,並作出更為恰當的判斷。例如,在團隊討論中,當某位成員發表自己的意見時,我們嘗試先盡快地聽取其說法,並對其觀

By Chore 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