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ychow

行行有故事系列之                           我係一個巴士車長

讀者投稿

行行有故事系列之 我係一個巴士車長

新手上路:講真有苦有樂 講到香港嘅公共交通,巴士絕對係大佬級嘅存在,幾乎每個香港人都搭過。話說回來,我估計至少有95%嘅香港人都搭過巴士,但真係親手揸過巴士嘅又有幾多個?我係一個新手巴士車長,入行僅三個月,年資淺,但已經感受到呢份工嘅辛酸同樂趣,真係唔做過都唔知。 由揸小型巴士跳槽揸雙層巴士:人生大轉彎 其實我之前有揸車經驗,不過係揸私家車同小型巴士。那時我從來無想過自己會變成巴士車長,因為巴士車長喺我印象入面就係:車大、輪班辛苦、日日要面對一大堆乘客,壓力如山大。所以我一直對呢份工有啲抗拒,甚至覺得自己唔會考慮呢個職業。 世事無絕對 點知有一次同班友食飯,傾開工作同收入嘅話題,其中一個朋友係巴士車長,佢話而家巴士公司請緊人,時薪高達136蚊,仲有其它福利,收入真係唔錯。佢仲鼓勵我話:「你本身就揸開車,不如試下揸巴士啦,你實得架,而且人工比你而家高啲喎!」我當時心入面有啲掙扎,畢竟呢個係我一直唔想做嘅工作。諗咗一個星期,我決定去試吓,點知就咁一腳踩咗入去巴士車長行列。 新手上路:9日訓練到正式開工 上完9日嘅駕駛訓練,我就正式做巴士車長。呢三個月嘅經

By Jackychow
車仔麵

飲食

車仔麵

車仔麵,源自於香港的街頭小吃,至今仍深深烙印在許多香港人的記憶中。它以簡單郤豐富的食材、並大眾化的價格和當中獨特的腩汁俘虜著許多香港人嘅胃口。 當我們談論著名的香港小吃車仔麵時,不禁會勾起對過去生活的一絲懷念。在繁忙的街道旁,無數個小車仔攤位籠罩著燈光,燈光下熱氣騰騰的麵條襯托著濃郁的湯底,讓人駐足停留。 車仔麵並非高檔美食,但卻是無數人童年的美好回憶。那時候,我們並不挑剔,只要能夠溫飽,便是滿足。而同時車仔麵恰恰能夠滿足這一點,那簡單的麵條裏卻有著無限的滋味。 如今,當我們再品嚐這道小吃時,不單單是因為它的美味,更因為它帶給我們的那份親切感。每一根麵條都似乎在講述著一個故事,每一口湯汁都彷彿在回憶著一段過往。 車仔麵,雖然簡單而平凡,它就是我們生活中的情意結。每次我下班時,必吃一碗車仔麵,帶著愉快的心情回家。在這個匆忙的社會裏,讓我們停下腳步,慢慢品嚐這份舊有的味道,感受一下來至童年那份簡單而樸實的幸福感。雖然車仔麵看似簡單,但其獨特的風味卻讓人難以忘懷。鮮美的湯底、Q彈的麵條、多樣化的配料,每一口都充滿了層次感。對許多香港人來說,車仔麵不只是一種食物,更是

By Jackychow
粥的足跡

飲食

粥的足跡

粥,自古以來便是華人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早起的清晨到夜晚的深夜,一碗熱騰騰的粥總能给予人們無盡的温暖與飽足感。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粥的世界,细细品味它所盛載的豐富文化與獨特魅力。 一、粥的起源與演變 粥的起源相傳,是黃帝的一大發明,較有趣說法是西周時候,一個偶然的意外,因為煮飯時多放了水而成為稀飯。據《禮記》既記載,「飢荒之年,天子以粥賑災救饑。」,周代以米少水多,煮成稀粥叫做「糜」。至漢代,粥已成為普遍的飲食,張仲景的《傷寒染病論》便有“白米粥”的記載。而到了唐代,粥的種類與制作方法更是日益豐富,如《食醫心鑑》中便有以藥入粥的記載,如“紫蘇粥”、“竹葉粥”等。 隨着時間的推移,粥在宋、元、明、清各代均得到了長遠的發展。宋代《本草綱目》中收錄了大量以藥入粥的方案,而元代側有《飲善政要》一書專論飲食養生,其中自然少不了粥的篇幅。

By Jackychow
春節美食中式蘿蔔糕

飲食

春節美食中式蘿蔔糕

中式蘿蔔糕,這道美食承载了數百年的傳統風味與歷史文化,是華南地區不可或缺的新年時節小吃。其特色在於製作過程中的精緻細膩,以及成品那種綿密、帶有淡淡香甜的口感。 起源與發展 中式蘿蔔糕的起源並無確切的記載,但根據傳說,這道菜自古時的嶺南地區,與當地人對應季的食材有關。當時的農民們在冬季蘿蔔豐收後,為了不讓其過快腐爛,便將其切成細絲,混合粘米粉及其他調味料,經過蒸煮製成糕點。這樣不僅能保存蘿蔔本身的新鮮度,還讓其變成一道美味的美食。 隨著時間的發展,中式蘿蔔糕在各個地區隨著不同的風俗習慣而不斷中演變,形成了多種不同的製作方法與風味。無論是廣東、福建還是海南,中式蘿蔔糕都成為了當地人過年過節時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製作過程 中式蘿蔔糕的製作方法簡單,只要細心與一些少技巧便能製作美味的蘿蔔糕。首先,選擇新鮮、肉質厚實的蘿蔔為佳,將其洗淨後去皮切絲,用刨刀處理更為方便。之後用鑊炒熟蘿蔔絲再加入臘味、臘腸、蝦米、乾瑤柱絲。接著,將粘米粉與適量的水混合成糊狀,再將蘿蔔絲加入其中攪拌均勻。為了讓蘿蔔糕更加香甜,有些人會加入適量的豬油或花生油,再拌入適當的鹽分與香料如胡椒粉或蔥花。

By Jackyc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