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仔檔」.... 咖哩魚蛋
對香港人來說,如果他們想起家鄉的味道,街頭小食肯定是「On List」的選項,因為每個不同國家的地方都有當地自己的街頭小食。

對香港人來說,如果他們想起家鄉的味道,街頭小食肯定是「On List」的選項,因為每個不同國家的地方都有當地自己的街頭小食。但香港的飲食文化與很多國家不同,香港沒有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歷史,更多是在19世紀開埠後,透過英國開發做貿易港口之後,促使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匯聚到這個彈丸之地。尤其在經濟未起飛之前,普及作為工人階級的香港民眾更擅於取各國之長,再變出屬於香港回憶的特式飲食。
說到街頭小食,我想我同絕大部份香港人一樣很快會聯想起那像乒乓球般圓滾滾且充滿彈性、金黃色、充滿光澤亮麗的外表,澆上辛辣而香氣四溢的咖哩,再以那纖幼長長的竹籤串起來,便是每個香港人從小吃到大的咖哩魚蛋。在2002年,曾有報導指香港人每日吃掉55頓「魚蛋」,大概375 萬粒,數字是否真確不得而知,但港人對魚蛋的熱愛是有其原因的。

咖哩魚蛋究竟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其實,咖哩魚蛋大約在1950年代由香港街頭的流動熟食小販,俗稱「車仔檔」,開始售賣。咖哩源自印度,是一種傳統食品。十九世紀,英國統治印度次大陸並建立英屬印度,1841年香港開埠後,英國在香港建立殖民地,印度人隨之而來,將具有代表性的印度咖哩帶到香港。隨著咖哩所需香料的逐漸普及,魚蛋在潮汕地區盛行,而在多元文化的香港,這兩者便巧妙結合,成為經典小食。
生產魚蛋首先要將魚肉打成魚漿,用來製作魚蛋的魚肉一般都選用廉價魚種,在製作魚漿的過程中,通常會加入麵粉,可節省魚肉使用量以降低成本,由於魚肉容易帶有腥味,所以魚蛋在成型後會經過油炸處理,因此魚蛋外表通常都是金黃色的,而且有彈牙口感。由於咖喱含有香料,經咖喱烹調後的魚蛋變得色香味俱全。如食用時加入甜醬或辣椒醬,會另外有種微甜的辛辣野味感。

以前在香港售賣咖喱魚蛋的小販大部分都沒有固定的攤檔,而是採用流動經營的方式販賣。最初,小販是用擔挑掛着兩個分別放有已用咖喱煮好的魚蛋、醬料及竹籤的箱子,再徒步前往露天市場、徙置區、工廠或學校的附近叫賣經營,因此魚蛋都被放涼了,後來便出現以木頭車改裝而成的「車仔檔」,在特製的木頭車內設有石油氣爐,可將煮食煲內的咖喱汁加熱,能夠為顧客供應熱騰騰的咖喱魚蛋,味道也更為可口,而熱食在氣溫較低的冬季也特別受歡迎。
咖喱魚蛋一般是以一串為單位,使用竹籤將魚蛋串起來發售,很多時候魚蛋會一直浸在鍋中的咖喱汁加熱,到有顧客購買時才夾出來串起,如果顧客買得多就用紙袋盛放,現在則較多用紙杯或發泡膠杯。在1960年代的咖喱魚蛋售價十分便宜,一般兒童的零用錢都買得到,成為學生在校內小食店或放學後很受歡迎的零食,並一直流傳至今,是香港的地道食品之一。還曾經在旅遊網站成為全球十大街頭美食的榜首 。雖然咖喱魚蛋曾經是廉價的食物,但隨着香港經濟發展及物價上升,加上以前俗稱「車仔檔」的流動熟食小販都已經被取締,很多熟食檔都要租用舖位經營,所以現在的售價並不特別便宜。
在我小時候,每天放學第一時間要做的事,就是與同學一起鬥快跑到常常光顧的「車仔檔」,「篤串魚蛋」作為下午點心。有些同學不能吃辣的,就點以高湯煮的清魚蛋,配以海鮮醬享用,一樣鮮美,有時老闆心情好,還會多送一顆給我們,小時候遇到這種禮遇會高興得回家與爸媽分享,視為「當天最開心的事」。
在我父母輩的那個年代,街頭小食是真的在「街頭」隨處可見,因為那時候有很多小販在街頭推著手推車,放上爐具就可以開店賣小吃。當時亦會有衛生署的人員驅趕,但由於那個年代香港人普遍都比較貧窮,小攤販算是其中一種自食其力的維生手法,而且可以照顧到低下階層的民眾,因此有時衛生署的人員都會對街頭小販「隻眼開隻眼閉」。聽我爸說,那時候有些地區在特定時間是「默許」擺攤的,於是民眾都會很有默契地定時定候到該地方等小販開檔,迅速準備剛好的現金,一手交錢一手拿已經串好的魚蛋,然後走到沒人群的地方停低享用。
時至今日,這種「默許」小販擺攤的現象依然存在,每逢農曆新年前後,在全港多個花市附近都會有不少小販出來擺檔,而旺角的西洋菜街更是小販的集中地,基本上整條大街連附近的小巷都會堆滿小販,不少市民都會到現場回味以往真正的「街頭小食」的感覺,蹤使沒有光鮮亮麗的裝潢和空調,那種充滿人情味的感覺才是大家回味的。
所有文章均來自於網絡或不同的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即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我們會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