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
春節,係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

中國傳統節日
春節 (新年)
春節,係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人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他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最美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臘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在春節期間,中國漢族人和很多的少數民族在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表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祀祖先、除舊迎新、迎喜接福、祈求豐收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姿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丈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渡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來到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春節的起源與發展
根據記載,中華民族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 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暦,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已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稱為"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至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工廠、礦業、學校和民間團體中實行公暦,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為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府協商會以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春節的傳說故事
萬年創萬年曆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混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受了樹影移動與山崖上滴泉的啟發,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和漏壺,用來測定時間,於是便有了萬年曆。據說春節是由這位「萬年」的人所創製的。

舜繼部落首領舜
傳說公園2000多年前的某一天。舜(上古部落聯盟首領繼部落聯盟首領,帶領着部下人員,拜祭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是正月初一(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年獸傳說
春節的來歷有一個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年心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人們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後來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老人告知了人們驅趕"年"獸的辦法。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爆竹聲。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炮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大清早,還要登門拜訪向親朋好友問好。這個風俗越傳越廣,變成了春節。

春節的民間習俗
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各式各樣的過年習俗,南北地區各有不同,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準備"年貨"、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一名稱為"年貨",而將採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祭灶 (謝灶)
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如《譯名》中說: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民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掃塵(大掃除)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廿四日,掃塵(大掃除)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為"掃麈日"。亦稱謂"年廿八、冼邋遢"。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走灑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乾乾淨淨,迎接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同音,年前掃麈有"除舊迎新"的涵義。掃麈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掃出門,以祈求來年青吉。

割年肉
民間諺語"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市集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瑤,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貼年紅(揮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的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着人們對新年的新生活有着美好的期盼。

年夜飯(團年飯)
年夜飯,又稱為年晚飯、團年飯等,特意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過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食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直上通常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餘)、發菜(寓意發財)、蠔豉(寓意好市)、腐竹(寓意富足)、生菜(寓意生財、蓮藕(寓意聰明)、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員聚餐,這餐飯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餐飯。

守歲(除夕夜)
除夕守歲是過年習俗活動之一,守歲之習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族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闔家歡聚,並且看守"歲火"不讓其熄滅,等着去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為坐路旁閑聊,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用"光"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如意吉祥。

壓歲錢(利是)
壓歲錢,過年習俗之一,年夜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鎮壓邪魔鬼怪,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渡過新歲。"壓歲錢"在民族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怪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鬼驅邪。

廟會(行花市)
逛廟會是春節期間的民族活動之一。廟會內容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族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閒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連接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除舊迎新、互相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初二就開始探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喜發財,恭賀新禧,恭喜,等好說話。拜年的意義所在,就是親朋好友之間,互相拜訪,聯絡感情,表達對親朋戚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

燒炮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炮仗"的說法。即時在新的一年來到之際,家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燒炮仗,以噼噼啪啪的炮竹聲除舊迎新。炮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為"炮仗"、"爆竹"、"鞭炮"。其源很早,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到:"古時爆竹。皆以增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為"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與驅鬼,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除舊迎新的象徵符號。燒炮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娛和吉利。

雖然現在的過年方式已跟傳統有所不同,已經簡化了很多,但是很多方面,仍然以傳統作為基準,不管是跟足傳統還是已經簡化再簡化,目的就是為了與家人開開心心、齊齊整整,迎接新的一年,祝願每一位朋友身體健健康康,大富大貴、橫財就手、心想事成,恭喜恭喜!
~完~
所有文章均來自於網絡或不同的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即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我們會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