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零食飛機欖
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甘草欖的流動小販斜背著欖型的容器,在民居街上沿途叫賣。

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甘草欖的流動小販斜背著欖型的容器,在民居街上沿途叫賣。 因當時的唐樓高度有限,只得數層,買家會從陽台扔錢給街上的小販,之後小販則扔給買家甘草欖,訓練有素久而久之如放紙飛機一般,所以有飛機欖的別稱。 而甘草欖最先出現於廣州,之後來到香港。是把橄欖用鹽及甘草等藥材醃製而成,甘草味濃,酸中帶甜,不容易變壞。 我記得兒時的生活環境沒有太多食物選擇,雖然附近有一些老舊的雜貨店,但能買到的東西始終有限,不像現在有便利店或超級市場那麼方便,想吃什麼隨時都能去買。因此,當時的小朋友若知道有小販賣小食經過,總會感到非常高興。

買飛機欖的奧妙之處不僅在於食用,還可以玩。正如上文所述,賣飛機欖的叔叔會走到不同的屋村,一邊走一邊大叫「飛機欖」。當小朋友聽到這聲音,就會從屋裡走到陽台,然後大喊要「飛機欖」。他們會把不需要的紙鈔包好,然後丟到街上,當賣「飛機欖」的叔叔撿到錢後,便會把「飛機欖」扔上樓層。
有些小朋友為了貪玩,會走到最頂的樓層,增加扔「飛機欖」的難度。儘管如此,賣「飛機欖」的叔叔仍然能把「飛機欖」扔上樓層,當然也會有失手的情況。當時的陽台上安裝了一些簷篷,失手的飛機欖會掉落在簷篷上。當賣飛機欖的叔叔離開後,這些小朋友就會爬出簷篷撿起掉在上面的飛機欖,這樣就能多一些飛機欖吃。雖然看起來很危險,但當時的小朋友玩具不多,所以他們把這視為一種娛樂。每包飛機欖有三粒,他們也會互相分享,增進友誼。
因為後期的樓宇越來越高,飛機欖這個文化已經失傳。不知道大家對飛機欖有什麼回憶呢?希望在這裡能看到你們的分享。
所有文章均來自於網絡或不同的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即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我們會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