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檔但廉價的美食(碗仔翅)
究竟有多少人知道,我們現在從小販檔可以食到既「碗仔翅」,是怎樣演變出來呢?它的典故你又知幾多?

究竟有多少人知道,我們現在從小販檔可以食到既「碗仔翅」,是怎樣演變出來呢?它的典故你又知幾多?
在1940至1950年代,據稱當時在九龍油麻地廟街榕樹頭有擺賣熟食的小販,為了生計便向酒樓收集剩餘的「翅頭翅尾」,也算是最早期的食物回收了。然後再使用豆粉、味精及豉油等製作出類似高級酒家的魚翅羹,並使用小碗盛放以廉價銷售,使草根階層也有機會能一嘗吃魚翅的滋味,結果大受歡迎,由此產生「碗仔翅」。
五、六十年代,香港的經濟開始發展到有一些人在股票上大有收獲,所以有部分人的生活亦率先走向富裕,當時好流行有句說話叫做「魚翅漱口」所以吃得起鮑參翅肚,開始演變成一種社會地位的標誌之一。香港酒樓或酒家在飲宴時會推出魚翅羹、鮑魚飯等菜餚增加華貴感。
及後有其他小販也仿效擺賣碗仔翅,因為即使是剩餘的「翅頭翅尾」也供應有限,故此有小販嘗試以粉絲取而代之。由於成本更低,售價也更便宜,而味道並沒有明顯分別,依然有大批食客捧場,於是香港街頭便出現了一批專門出售這類平民仿翅的小販。現在的「碗仔翅」雖然沒有魚翅的成份,但其外觀與香港酒樓或酒家飲宴時供應的魚翅羹相似。
通常售賣「碗仔翅」的車仔檔,小販都會有賣生菜及魚肉,之後為增加利潤,便加入在「碗仔翅」內,就是現在大家叫既「兩溝」街頭經典絕搭。「兩溝」不但材料豐富,又可以一次過品嚐兩款食物,更滿足不同人的口味。
雖然將粉絲當魚翅,但吃入口的口感彈牙,另外又吃到一絲絲的雞肉或豬肉絲,加埋黑木耳及冬菇絲,配搭出來的一碗街頭小吃,就仿似在大酒樓內的名貴菜色「紅絲雞絲翅」一樣令人食指大動。
小販會將美味嘅「碗仔翅」盛在碗上, 然後在「碗仔翅」上撒上胡椒和香菜,此時一碗香噴噴的「碗仔翅」正式出爐,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大快朵頤。當匙子舀起碗仔翅,可以清晰的看到貨真價實剔透的湯汁。入口後,每一口的嘴嚼都是材料和湯汁混合後的鮮香、細膩、溫潤的釋放。每種食材在這碗「碗仔翅」裡既恰如其分的相互配合著,融合成為回甘的鮮香。
街邊檔的湯底當然沒有高級上湯,但如果喜歡吃的話也可以自家製作,一般都會加入味精或雞粉,自家製作可以改用雞上湯去提升湯底的味道,效果更佳。而製作時間同過程也不太複雜,所以有很多人也會在自家製作,因為這樣可以按自己喜好加入不同材料,成為自己獨特的「碗仔翅」。
「碗仔翅」成了幾代人的記憶,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又有人把過去「碗仔翅」的味道帶給了街坊鄰里,雖是粉絲碗仔翅,但有它獨特的平價美,令「碗仔翅」也有難得的奢華體驗。無論哪種,都讓人願意在內心深處為它留一寸美食記憶之地。
所有文章均來自於網絡或不同的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即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我們會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