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香港地方的災難片《焚城》
在香港電影業仍未復甦的環境下 ,香港電影人一直在尋求突破 ,首次聚焦輻射災難 題材的工業大片《焚城》,確有一定的期望。

在香港電影業仍未復甦的環境下 ,香港電影人一直在尋求突破 ,首次聚焦輻射災難 題材的工業大片《焚城》,確有一定的期望。
僅從故事層面來講,《焚城》的確走出了港產大片長期以來的疲弱,在一眾動作片、犯罪片中開發出了新的題材,用災難的事敍手法直擊環境危機的現實議題。 影片一開始就講出故事背景,在全球每年有3500 萬噸電子廢料持續產生,不法商人以低成本從發達國家回收再轉賣到落後國家,其中大量廢料經由香港轉運,正是這些富含放射性物質的棄置廢料,埋下了日後危及全港的致命危機,消防員在一次救火行動中,觸發了這次危機。在全球範圍 涉足輻射災難的影視題材中不算鮮見,但以香港為引發地郤是首次的。
而另一方面,這也是電影創作者對現實議題的切身回應。影片監製江志强曾透露,啟發他拍攝《焚城》跟他看過的一則新聞有關,内容正是關於香港成為全球電子廢棄中轉站的真實報導。基於這種對現實生活的憂慮與反思,影片警示意味尤其突出。

《焚城》片長136分鐘,災難郤僅發生在24小時之内,為劇情製造出緊迫感和懸念感。在一個非法經營的廢置回收場中,棄置的醫療素描儀器被黑工拆卸,泄露了其中的有毒放射性物質銫137,人類接觸這種物質後會很快出現胸悶、嘔吐和身體潰爛等症狀,甚至危及性命,最嚴重的情況,就是受污染的地區幾十年内都不適合人類居住。更關鍵的是,銫137能溶於水中,一旦與水相遇就會快速蔓延。影片設置在倒數的24小時內,正是源於有一個颱風正要逼近,消防員必須在颱風來臨之前有效淹沒銫137,這讓整場極限救援顯得更加緊湊。不同以往災難大片中密集的視覺 爆炸。《焚城》反而專注微小場景和细節的畫面,其中尤以消防小隊深入回收場探取危險放射物的情節最為典型,當中沒音樂的襯托,也沒有激烈的衝擊,有的只是無限縮小的特寫鏡頭和極其緩慢安静的動作,郤製造出扣人心弦 的緊張感。
災難片要做得成功,最大前提是需要引導觀眾產生身處其境的代入感,相信眼前的一切都會真實發生。為了營造影片的寫實感,《焚城》從各個維度做足了细節。首先是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非法廢料進入香港的時間是1996年,危機爆發則是在2007年,這無形中強化了觀眾對故事真實感的認知,讓人仿佛在回願一埸已經發生過的災難。不僅如此,影片還引入了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放射性污染事故,就是1987年在巴西的戈亞斯州戈亞尼亞,當時只是僅有93克的銫137泄露,就造成超過約112萬人接受放射性檢查,其中249人被發現受到污染需接受治療, 更不少人患上白血病和癌症,這次的災難性和偶發性與影片如出一轍。同時,影片拍攝場景遍佈全港多處,消防局及舊政府總部廣場等地,而當中的廢棄場的場景,用不同地方搭建,一共佔地達3公頃,用上過百噸鋼材和150多台廢棄車輛,為故事背景提供了逼真的活動環境。
雖然定位屬商業大片,但影片幾處爆炸的視覺場景沒有只追求宏大,而是恰如其分地塑造其真實環境,更加追求共情感。當片中的天文台台長報導香港的受災範圍,粉嶺、深水埗、荃灣、天水圍、沙田等,講出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具體地方,也很難不讓人產生代入感。影片甚至將災難後香港的城市面貌做了模擬呈現,這樣一片頹垣敗瓦的香港在銀幕上確實罕見。
《焚城》也為災難類型片作了進一步的拓展,不但構建災難下的視覺奇觀,也展現人在災難中的應對和表現。而我覺得影片指出了核心義意“人禍,有時比天災更可怕。”
《焚城》其中一個片段是我較有感覺的,市民得知災難來臨時在超市搶購,由於一位老年人遲了到超市,看見在貨架上的食物已被搶光,他只好帶著無奈及無望的心情繼續尋找剩餘的食物時,剛好有一位女仕在他附近經過,見老年人的狀況, 動了同情心,便主動在自己的購物籃內將食物分給老年人,這裏讓我想起沙士役情時的情景,在災難中人與人之間仍能互相幫助,反映了人美善的一面。好像為緊張的橋段作了一個緩衝作用。
整体來看,《焚城》我覺得它的缺點是想帶出的訊息很多,但由於無沒完全放在片中,使片看出來的邏輯性有點混亂。但無論如何,它依然將港產片的水準向前推進了一步,讓人看到了港片不斷自我更新的可能性和生命力。只是疲弱的市場,仍在寒冬期未必能回應創作者的熱望,影片雖然收獲了不錯的口碑,但《焚城》很大程度上 抽離了主旋律的腔調, 將觀眾的注意力拉回到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和反思上,如今看來收效甚微,這也提出了災難大片未來何去何從的問題。戲院沉寂已久,什麼樣的故事和情緒才能真正激發觀眾的興趣,對所有香港電影從業員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戰。
所有文章均來自於網絡或不同的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即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我們會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