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吞麵你就食得多,雲吞麵嘅由來你又知道幾多呢!
一碗好食嘅雲吞麵看似簡單, 但其實製作一碗雲吞麵需要相當多嘅技巧

一碗好食嘅雲吞麵看似簡單, 但其實製作一碗雲吞麵需要相當多嘅技巧,而製作雲吞的技術同方法已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但原來雲吞麵的起源地並非香港!
雲吞麵最早在清末民初,廣州西關一帶出現。據考究,雲吞麵起初於宋前是用於祭祀的。直到宋代,每逢冬至,各家包餛飩祭祖,祭畢全家長幼分食祭品。富家的一盤祭祀餛飩,有十多種餡,為「百味餛飩」。南宋以後,餛飩傳入市肆。初期多數是由小販肩挑着賣。因為小販通常在晚間到住宅區出售以應宵夜的習慣,小販會以小木棒敲打竹板叫賣。後來一些小販改設店舖經營,甚或加售生滾粥類。經過數十年後,成為今日的雲吞麵老店。香港在1930年代已有雲吞麵店,1945年香港重光後,因為中國發生國共內戰,中國大陸有大量居民逃亡到當時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香港人口短時間內激增,部分居民為了謀生擺賣粉麵,由於新鮮海蝦等海鮮在香港很常見,有檔主為爭取生意,便把原來的廣東雲吞進一步演變,在雲吞餡料中加入大量蝦肉,又以大地魚等海鮮烹調湯底,使製作出來的湯底比廣州雲吞麵更濃郁,遂成為具有香港特色的雲吞麵。在早年的香港到雲吞麵店吃雲吞麵並非一般大眾所能輕易負擔,能夠品嚐的一般都是較富裕的階層,一般平民百姓只能吃車仔麵,到雲吞麵店吃碗雲吞麵要到1960年代後期才漸漸普及起來。
廣東地區的雲吞麵在行內稱為「蓉」(粵音jung2「湧」),據說是「芙蓉麵」的簡稱。而「芙蓉麵」則源自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芙蓉如面柳如眉」,當時文人便將「芙蓉」比喻為麵。另一說:廣東人慣稱炒雞蛋為炒芙蓉蛋,故廣東人把獨有的梘水蛋麵叫做芙蓉麵,習慣性美化及抬高其身價的做法。雲吞麵再按份量分為「細蓉」、「中蓉」和「大蓉」:「細蓉」為1個1両重的乾麵餅配以4顆餛飩;「中蓉」為1.5個麵餅配以6顆餛飩;「大蓉」則為2個麵餅配以8顆餛飩。亦有指「蓉」應為「擁」,據說是早期的雲吞麵比較小(細),冬天時低下階層把小碗「擁」在懷裏,既飽肚又取暖,故有「細擁」之稱。另外,也有指分量最小的「細蓉」源自廣州富裕人家的西關大少,由於家境富有,對食物是吃巧而不是吃飽,於是要求食店把麵的分量減半,而對於一般老百姓,雲吞麵只是點心而不能作為正餐。
雲吞麵的確是一道美味的佳餚,無論是湯底的濃郁還是雲吞的鮮美,都能讓人回味無窮。希望你下次享用雲吞麵時,能夠更加珍惜每一口的滋味!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分享你最喜歡的雲吞麵店或食譜!
所有文章均來自於網絡或不同的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即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我們會立即處理。